斐济共和国(斐济语:Matanitu Tugalala o Viti),简称斐济,是一个太平洋岛国,位于南太平洋,瓦努阿图以东、汤加以西、图瓦卢以南,由332个岛屿组成,其中106个有人居住。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,主要有维提岛和瓦努阿岛等。属热带海洋性气候,常受飓风袭击。年平均气温22~30℃。
国家名称源自汤加语的“岛屿”,并变为斐济语的“Viti”。公元前1500年就有人居住。1643年荷兰航海者阿贝尔·扬松·塔斯曼首先来到斐济。 19世纪欧洲人开始移入。187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。1879~1916年,英国招募大量印度劳工定居斐济。 1970年10月10日独立,为英联邦成员国。1987年改称共和国,脱离英联邦,1990年通过新宪法确立国名为斐济主权民主共和国。1997年重新加入英联邦。1998年改国名斐济群岛共和国。 2009年改国名为斐济共和国。
经济概况
斐济是太平洋岛国中经济实力较强、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。制糖业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支柱。斐重视发展民族经济,强调发展私营企业,建立宽松的政策环境,促进投资和出口,逐步把斐经济发展成“高增长、低税收、富有活力”的外向型经济。近年来,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,制糖业面临困境。因美国自2005年1月起取消从斐进口纺织品配额,斐服装加工业大幅滑坡。全球金融危机对斐旅游业也造成一定冲击。近年旅游业有所回升。
主要经济数据如下:
国内生产总值(2013年):44.5亿美元。
人均国内生产总值(2013年):5300美元。
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(2013年):3%。
货币名称:斐济元(Fiji Dollar)。
汇率:1美元≈1.86斐元(2014年9月)。
工业
以榨糖为主,其次是黄金开采、渔产品加工、木材和椰子加工。2012年蔗糖产量15.5万吨。
农业
可耕地面积约28.8万公顷,主要产甘蔗、椰子、香蕉等。小麦全靠进口,大米能自给20%。斐政府努力发展多种经营,推广水稻种植。
旅游业
旅游业较发达,旅游收入是斐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。2012年旅游收入达13.18亿斐元,游客人数达66万人,全国约有4万人在旅游部门工作,占就业人数的15%。游客主要来自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美国、英国、欧洲大陆、日本等国。
对外贸易
长期贸易逆差。主要出口伙伴为美国、澳大利亚和英国,主要进口伙伴为美国、中国等,主要进口燃料、运输设备、化工产品、食品等,出口蔗糖、鱼类、黄金和木材等。
外国资本
外资控制了斐经济命脉。国内市场商业网点主要控制在两家澳跨国公司手中。银行、保险、海运、电讯、汽油供应等亦为外资所控制。2008年,斐吸引外资5505亿斐元,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176亿美元。
外国援助
外援主要来自澳、日、新、英、法、欧盟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。

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“联合技术物流包装互动媒体”或"www.ljpp.com.cn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等作品,版权均属联合技术物流包装互动媒体所有,转载必究。若转载使用,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,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